close

十二怒汉海报剧照
(我也不知道有沒有雷(?))


  雖然表面上是一部關於陪審團的故事,但實際上在討論的,卻是法律的本質。
(這部對陪審員的選任和來源都沒有清楚的描述。如果大家對陪審員的選任與在法庭判定有罪無罪的方式有興趣,不妨觀賞《失控的陪審團》,表現方式相當詳實。)

每一位陪審員代表各種性格:悲憫、理性、弱諾、激憤、驕傲、自卑、勢利、搖擺不定、執迷不悟、先入為主……。在面對一件罪証確鑿的案件中,要如何以更微觀的方式抽絲剝繭,回觀每一項証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些証據。最後三位改變意見的陪審員,一位存在對貧民窟居民的偏見,一位相信自己的絕對理性,一位把自己對子女的情緒帶入:偏見源自於我們不願面願的醜陋面,不經思考的傳統刻版印象;過度的理性鄙視感性的存在,卻全然不知感性往往是最綿密,錯縱複雜的思考而來;那情緒的帶入呢?

  德國的法學家耶林曾說:「法律的力量是存在於感覺,它和愛的感覺完全一樣;理智是不能取代感覺的。」在做出決定時,感情是該被容許的,問題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

  這讓我想到當天討論何謂「正義」(justice),講解的老師說:「最簡單的解釋方式就是「公平」。從結果論斷,又可分為『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當今的社會多以『程序正義』作為『實質正義』之前提。」在法律程序正義中,國家應拿出相對人(加害人/被告)有罪是証據的「無罪推定原則」又是其一之核心價值;但在以往實務上,不時採取由相對人自行提出無罪証據的「有罪推定原則」。

  相對於被告的弱勢,一個握有權力、資源的國家,何能將提出証據的責人推卸於被告;進一步言,如果是個無辜的人,又要怎麼証明他沒做的事?「有罪推定原則」置人民於難以承擔的責任之下。相對的,「無罪推定原則」亦有其缺失,即使在較為進步的當今社會,証據仍可能遺失,更不須言十年前。有沒有可能在沒有証據之下,錯放了人?有可能。

  當天認識的學妹上台發表了一番感言,她說:我這學期開始上刑法(和德鄰的老師同一位),了解到『無罪推定原則』是多麼違反直覺的法律概念。但是其實人心是很矛盾的,我們一方面批評有些司法人官素行不良,又相信司法人員能夠審慎地做出判決……

  「無罪推定原則」是感情是被容許的最高限度,因為有別於有罪的推定方式,它是更能接受容許風險。在美國的法院,如果有法官明言陪審員不能同情被告或原告,都將造成違憲。對証據只要情感上有「合理的懷疑」(reasonable doubt)和「值疑的空間」(room for doubt),就該退一步,做出無罪的判決。不然,口口聲聲的正義也只是just ice,不是冷冰冰地適用法條;就是拋開一切思考,視「無罪推定原則」為無物,公平正義,如水蒸發般,灰飛消滅。

這部1957年由Henry Fonda主演的電影,如今已被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選為典藏作品 。手法上的優秀不須多說,最經典的在於主要的場景只有一個,也就是陪審員會休息室。演員位置上的安排,人數和空間上的對比,也明顯表達出情勢上的轉變。有同學也提到影片中對角色們流汗的拍攝,也很有象徵性(最理性的人最終亦不得不接受心中不完美、感性的一部分);廁所和休息室代表著人性真實與演戲的兩面。

經典。


(1957)Twelve Angry Men Trailer 《十二怒漢》預告片

 


(2007)12 Razgnevannyh Muzhchin 《十二怒漢:大審判》

這是台灣版的預告片,感覺有要把這部塑造成驚悚片的樣子……
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這裡,比較一下英文版的。

 

 

@題外話:

1 唉又!我要看俄國版的《十二怒漢》啦!為什麼又快要期末考了!> <

2 昨天一位參加討論女士,雖然,她說她不懂法律,卻了解到「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性。聽完她說的話讓我非常感動,也因而打了這篇心得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g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