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呼~終於把專題寫完啦,網誌也荒廢到快長草了XD!
淺讀Cyberpunk
西元1999年12月31日23:59:59全世界偋息等待秒針走到西元2000年1月1的00:00:00的一瞬間。在迎接千禧年到來的同時,各國企業和政府也為了攸關全球經濟的電腦仍正常運作而鬆了口氣。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這個不可或缺的電腦世紀。電腦可說是人類掌控電力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引導人類開發由0與1組成的異次元,漫遊在虛擬實境之中。在網路的世界,性別的界線模糊了,身分已非限制,意識才是真實的主宰。
再進一步討論21世紀前,讓我們先回顧歷史。15世紀後半開始的歐洲各王室挾帶帝國主義,橫掃世界其它地區,懷著歐洲中心主義向外尋找新世界;十九世紀末葉,非洲、亞洲、南美洲、澳洲仍在歐洲群雄的瓜分之下,然而封建主義早已被資本主義取代,各國的政府左右著世局;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的國家紛紛獨立,西方對其控制卻有增無減,跨國企業的影響力超乎國界。從十五世紀的歐洲王室,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歐美政府強權,到現今如微軟、新力、可口可樂的跨國大財團;從摩爾寫作《烏托邦》下反諷的王權,歐威爾《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勢力龐大的跨國企業,不僅透過財力主宰著世界,更結合了網際網路,掌控大量的知識。
隨權力攏斷而起的,是股從社會底下階層的怒吼聲,年輕人在街頭上大喊著:「反社會!」。由七零年代開始的叛逆帶動了龐客(punk)文化的流行,性手槍樂團在舞台上高唱著:「無政府!」[註1];另一群是不甘網路資產受控於少數的青少年,駭客急於解放資訊的自由。這時具巔覆性的龐客碰上了熱愛自由的駭客,電吉他遇上電腦,原本相差甚遠的科技與下級階層(個人),兩股文化合流。以編纂此文類聞名的史特林(Bruce Sterling, 1954- )這樣定義:Cyberpunk=cyber + punk[註2],強調著「電腦科技」(high tech)與「叛逆街頭主義」(low life)具代表性的兩方面。
Cyberpunk充滿電腦術語、街頭俚語作品中,場景往往搭建在壅塞的工商大城,使得主角得以往返於虛擬世界與現實城市之間,在交錯的時空中求得生存。「科技入侵」的主題貫串了整個文體/類,「機械義肢、內臟移植、整型手術、基因改造是『身體的入侵』」;更為顯著的是「心靈的入侵」[註3]像是由現實世界插入(plug-in)虛擬實境、高階人工智慧掙脫電腦世界的牢籠,現身真實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為著作《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的吉布森(William Gibson, 1948-)。
今日Post-Cyberpunk以更寬廣的角度,承續著Cyberpunk的主題。特別將真實與虛擬世界背景的區分模糊化,而專注於更深沉的議題,如弱勢族群、女性、同性戀[註4]形象的抬頭等;科技超乎人類控制的歧異點(singularity);人機合體下更大的自我認同問題。這個當今科幻最大分類之一也同時傳到了歐美以外的地區,吸收其中部分特質,在日本、台灣、香港......等形成「在地化的」Cyberpunk。不論是包涵酷兒議題,抑或是加入哲學元素,台灣作家紀大偉的《膜》與賀景濱的《去年在阿魯吧》可說是對Cyberpunk滲入新素材後的變型;日本石田衣良的《秋葉原@DEEP》在描述底層人物對抗大集團故事的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御宅族的元素;香港譚劍的《換身殺手》忠實依循Cyberpunk的情節,只是主角全都有了中文名。Cyberpunk的元素隨著時代、背景而進化演變,不變的是那炫麗的視覺效果、縝密的寫作技巧,在帶來娛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讀者充分反思的空間。
參考資料:
1. Cyberpunk Information Database http://project.cyberpunk.ru/idb/cyber_punk.html
2. 科幻國協毒瘤在臺病灶, Taking Notes: 'Preface' of Mirrorshades(1986) by Bruce Sterling
http://danjalin.blogspot.com/2008/05/taking-notes-preface-of-mirrorshades.html
3. The Pocket Essential Cyberpunk
Cyberpunk名著介紹:
Blade Runner/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銀翼殺手/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by Philip K. Dick
任職於舊金山警局的銀翼殺手戴可,被上級派予捕殺人造人Nexus-6型的任務。只要冒險獨自解決掉這群Nexus-6型 ,豐富的賞金便足以支付一隻真羊的價碼,取代家中那頭愈看愈令人自卑的電子羊,讓他重獲自信,擺脫需要靠情緒感官調節器維持的人生。
《銀翼殺手》雖然不算cyberpunk的作品,但卻不乏看到這一類作品有的影子:經歷生態浩劫、核戰末世的世界;後人類(post-human)與人類的生存競爭;筆下以凡夫俗子為主角,對抗令人不安的大企業集團。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A%80%E7%BF%BC%E6%AE%BA%E6%89%8B_(%E5%B0%8F%E8%AA%AA)&variant=zh-tw
Neuromancer (神經浪遊者/神經魔異浪漫譚)by William Gibson
凱斯(Case)是名殘廢的駭客,並非因為身體上的任何缺陷,而是身為一名「網路牛仔」卻被剝奪了進入虛擬世界的能力,受限於腐朽的人體軀殼之中。一日,神祕的客戶願意為他修復接上網路世界的機會,代價是入侵日本跨國企業資訊中心,竊取資料。凱斯一方面接下任務,另一方面卻也暗自調查這「位」或是「個」隱身於龐大計劃後的主使。
《神經浪遊者》為cyberpunk一派之開山祖師。誠如鄭運鴻先生所言:「早在大多數的人們都還對網際網路(Internet)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感到陌生的時候,他就已對這類新科技所可能為世界帶來的變革與衝擊,擘畫出相當具體的圖像。」
參考資料:http://aitnog.pixnet.net/blog/post/175494
Snow Crush (潰雪)by Neal Stephenson
英雄.主角(Hiro Protagonist)在現實中是落魄得三餐都無以為繼的駭客,在虛擬世界魅他域(Metaverse)卻是高高在上的名人,網路神話中的傳奇。一次偶然的意外中,駭客被機靈的滑板快遞女孩Y.T.所救,從此形成工作上的搭擋關係。搭擋的二人,又與黑手黨老大、香港企業家、越南武器專家捲入陰謀之中,為本來已不平靜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混亂。發現了宗教團體結合傳播媒體的欲以電腦病毒控制心智陰謀,是否能讓自私的人們展開空前的合作?
He, She and It (他、她與它)by Marge Piercy
離了婚的希拉(Shira)失去了兒子的撫養權也辭去工作,回到了猶太城鎮,她的家鄉,再度與從小扶養她的祖母同住。重回故鄉的希拉,除了得承受與兒子分離的痛苦外,更得面對年少時逃避的感情問題。這時雅德(Yod)闖入了她的人生,為她的生活注入活力與愛情。然而,雅德並非人類,而是實驗室創造出的生化人。希拉在處理這段感情時,也揭開了失去的真實內幕:先前她服務的企業,一直以來都操縱著她的人生,包括兒子的撫養權。
暢銷作家Neal Stephenson的《潰雪》與女性主義科幻大將Marge Piercy的《他、她與它》 兩部post-Cyberpunk作品象徵了探討深度的進化,網路、電腦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不是對科技的形容,而是對人性的描述。
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從Cyberpunk到post-Cyberpunk,不僅在主題上有其演進,在人物角色也有了進步。三大反烏托邦作品中,多以白種男性為主角,女性多淪啟發或引男性主角入罪惡的花瓶角色,逃不出自聖經傳統便定下的刻版印象;Cyberpunk經典之作《神經浪遊者》中雖然有別於傳統,出現「女打仔」的角色,但這種角色所代表的並非實際的女性,反倒像是「男性幻想對象」;直至女性作家開始寫作post-Cyberpunk,女性角色在書中才有了個更立體的形象。一脈相傳的反烏托邦文學,不論在主題或是構成元素上,針砭弊病的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進步。
參考資料:1.The Pocket Essential Cyberpunk by Andrew M. Butler
2. 魔道御書房 科/幻作品閱讀筆記 作者/洪凌
[註1]Sex Pistols(性手槍樂團)Anarchy in the U.K.
[註2]Cyberpunk一詞目前仍未有正式中文翻譯。
天下文化有一書翻為「電腦叛客」,唯此書內容與當今cyberpunk文類相去甚遠;在科學月刊將cyberspace翻為「『位元』空間」;難攻博士依cybernetic(電腦控制學)而翻譯為「電馭叛客」;在大陸則採音兼義釋「賽博朋克」表達大量的資訊輸出。
為避免爭議,筆者在此採用原文而不作翻譯。
[註3] Bruce Sterling, "Preface" in Mirrorshades: The Cyberpunk Anthology, edited by Bruce Sterling (London: Grafton Books, 1990) p. xi "The theme of body invasion: prosthetic limbs, implanted circuitry, cosmetic surgery, genetic alteration. The even more powerful theme of mind invasi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ochemistry -- techniques radically redefining the nature of humanity, the nature of the self."
[註4]詳見洪凌《魔道御書房》,書中有多篇關於酷兒科幻的心得介紹。
==============================================================
如果有任何看不懂、不通順、不正確的地方也請多多指教啦~
@題外話:
1. 這學期有選到張惠娟老師的烏托邦文學超開心~不過課堂上沒有熟人感覺有些孤單呢……(依賴心也太重了……)
2. 寒假看完幾本post-cyberpunk和cyberpunk比較下來,真的覺得還是post-cyberpunk比較對我的味!(閱讀速度和興趣成正比!)
3. 話說幾乎一整個寒假都在看科幻,神經有點麻痺了,最近來看些別的吧……(望向無止盡的書單(呆))
4. 最後……我發覺寒假似乎都沒更新呢!好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