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06579.jpg

 

大學期間有幸去旁聽過伍老師的科幻文學,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試著留意書中各個物件,或是場景的象徵。

原先預期會是像華氏451還是電影equilibrium 般的反烏托邦小說,但卻是非常寫實的,人們不看書並不是因為政府特意的阻止而是因為人們無意再去閱讀長篇的文字。書籍在這個世界之中已經變成特殊群體(也許是現在社會中的文青)、老一輩才會擁有的物件。「我們在館裡討論過,電子書雖然叫書,內容文字跟紙本一樣,讀電子版感覺像是在讀『文』,而不是讀『書』。用英文表示,就是text和book的差別。現在的人都是在讀文章,不是讀書。」

《撕》主要有兩條故事線:一條是在電子時代繼承父母一屋子書的德彥,第二是在90年代紐約二手書店打工的文學菸酒生佐夏。再來就是德彥故事線中 對另一位主角(女)理青的心境描述,我非常意外作者伍老師對於女性心境、行為可以有這麼細膩的觀察。

以下舉幾個例子-

1 「男人射精之後昏昏欲睡,但女人高潮之後好像全身醒過來,精神好得很。」(p.117)

2「朋友之中,只有雲一直認為理青不是真的喜歡勇,因為理青不曾想要煮給勇吃。」(p.129)

3「母親以前是職業婦女,專業人士,不善於用食物表現愛。
故事書或電影裡的阿婆、姑媽、阿姨總是給孩子餅乾糖果,顯示溫暖。現實生活裡,許多母親用做菜做飯、豐盛的一餐,來表達愛與關懷。德彥母親不是那松。手藝平平,也做得不多,但德彥從小愛吃她的菜,也習慣她的調味法,很淡。青少年時期,有一次,他說自己『很好養』,自覺沒什麼負面影響,卻讓她傷心許久。」(p.182)

4「理青聽過很多用旅遊修補關係的故事,大多結局不佳。據說是因為,這種旅遊常常試圖複製勝利方程式,可是兩人關係正面臨危機,心境不同,反而突顯往日與今日感覺的落差,反而更容易知道少了什麼。

另一個讓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對「撕書人」佐夏生活90年代紐約市的描寫,那個夜晚只要轉錯街角就可能遇上危險的城市,對法拉盛(Flushing)社區曾經有台式餐廳,而不是中國城中冰店混合鹽酥雞號稱的「台灣」餐廳。

裡面最喜歡的配角是理青的友人雲。「她是最後一屆的圖書館系畢業生,不是這個大學或那個大學圖書館系的最後一屆畢業生,是台灣地區最後一間圖書館系的畢業生。」(p.54) 其實一直看不出雲的性別,古靈精怪的部分像女孩,但對於生活的潔癖實在太像男同志。
 

可惜的部分是我覺得這本書宣傳得太往反烏托邦小說去,反而沒有強調「台灣文學」與「留學文學」這兩圈標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g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