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太多大大寫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心得,我主要想從以下三個角度切入我的心得。
(有雷雷雷雷雷)
第一個角度,對於知名西洋畫的互文及轉譯;第二個角度,畫家害怕犯錯的心情;第三個角度,主角們到底什麼時候想親吻彼此。
這是個步調很和緩的電影,電影來到20分鐘我們才見到另一位主角,來到60分鐘才開始愛情故事。大綱是18世紀的法國貴族小姐不想結婚,於是想強迫她相親的母親便找來畫家偷偷地畫相親照,爾後展開的故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但被拍得、演譯得非常非常的細膩,細膩到即使這部電影中沒有實際的配樂,也讓觀影者沉浸在其中。
一、對於知名西洋畫的互文和轉譯
這部電影最讓人稱道的一點,就是美如畫的影格,有的像是對名畫致敬,有的則是將畫面轉化成導演自己的詮釋。
(1)Ampio orizzonte廣闊的視野 - Ettore Tito (1910)
這張比較現代,不然海邊的女人總是讓人想到在海邊出生裸體的維娜斯。
(2)Portrait of the Heart心的畫像 - Christian Schloe (2018?)
看不太出來,但這是所有可以找到的類比的畫作中,最近代的一幅。我們不知道畫作中女的的心為何而燃燒;但卻可以猜測畫家正在懊惱不小心引(起小姐的愛)火上身之外,也要一併燌燒前一位男畫家的視角。
(幫畫家瑪麗安吐嘈:「明明就沒有看到我們家小姐,那個跟丈母娘相親畫一樣的珍珠手(項)鍊是怎麼回事啊!」)
(小姐丟出直球要跟畫家對決)
(畫家瑪麗安眼神小劇場「歐血特,好像不小心勾到了一隻小姐!」)
(3)The Lovers II 戀人二號 - René Magritte (1928)
在這幅1928年的畫中,也許看得出來右方的人更有主導地位;在電影中則是很明顯,主導著這段感情的人是小姐伊洛絲。
(4)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雲海上的流浪者 -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818)
這張就有趣了,原畫來自浪漫主義邁向未知,個人在自然之中顯得微不足道;在電影中個人的情感反倒是這部電影中最突出的部分,小姐的未來卻已經確定。
(5)The Pack Saddle 馬鞍 - Pierre Subleyras (1749)
最後一幅,也是最有趣,卻也最少人拿來類比的,若不是這幅畫就在導演的社群網站上,個人也不會特別注意到。這的畫的故事很有趣,若細看會發現半跪姿的男子手上拿的是調色盤,原來他是為了把女人丈夫原先畫好的馬在跟女人偷情後畫回去,疏不知多畫了個馬鞍,反而露了餡。
在這邊導演把這幅相徵男性宰治(非得透過畫隻馬確保妻子守貞),畫轉換成強而有力的女性私密場景(通常只有女人,時至今日為女性身體自主重要指標的墮胎)。
二、畫家總害怕犯錯
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在第一次觀影時還感覺不太出來,但在看了第四遍後(咦),發現畫家瑪麗安似乎不做自己沒把握的事。
(一)畫家的膽怯
(畫家試著彈奏瓦勒第的四季,不確定音符後索性放棄)
從三處可以看出除非她非常有把握會成功彈完樂曲,不然她寧可放棄;除非能成功在小姐伊洛絲肖像畫上贏得所有人的肯定,不然她寧可毀掉耗費全部時間的作畫。這也反應在最後的愛情上,除非很確定對方(小姐)對自己有意思,否則不會出手。
(被繪畫的對象嫌棄,憤而毀畫)
我懷疑小姐當時會對畫家感興趣也是種美麗的誤會,畫家總不斷偷偷摸摸地在觀察小姐的耳朵、髮型、五觀和手勢,那種藝術家的觀察大概不亞於愛慕者的注視,或許是小姐先愛上的畫家的(或者至少是先表達愛意),但小姐大概以為畫家別有意圖的注意著自己。
(二)小姐的勇敢
相較而言,活在社會桎梏的小姐勇敢得多,至少有三次讓觀眾倒吸口氣,擔心小姐想尋短,後來發現她是真正能充分利用最後能愛的時光,既務實卻也真誠的一方。
第一次是小姐剛被放出來(?)突然衝向懸崖,我們跟畫家一樣擔心小姐就要跟她姊姊一樣。
第二次是發現自己愛慕的對象其實根本是媽媽派來的,怒走向海中。
第三次是發現自己的戀人居然誤會自己,氣得到海邊散心。
三、什麼時候第一次想親吻
(一)小姐想親吻畫家
導演頑皮的地方在於安了個小姐要畫家猜她(小姐)第一次想吻(畫家)的謎題,卻沒有給答案,這也變成所有觀影者猜想的謎題。
目前統計下來,多數人覺得是畫家彈《四季》給小姐聽的時候,原先我也同意這個看法。畢竟可愛的畫家都穿著內衣坐在旁邊對妳彈琴,冰山美人小姐也終於展開笑顏了。
但最終覺得比較有可能是在家裡沒大人,小姐的母親遠行後,畫家重新開始畫小姐,順便評論小姐各個小表情,惹得小姐叫畫家從畫架過來站在自己身邊,順便回嘴別以為妳(畫家)想得如自己覺得的冷靜自制。這時兩個人定格了一下,小姐盯著畫家的嘴唇,我都覺得下一秒要親下去了,畫家才退開。
除了盯著嘴唇之外,後來兩人確認(?)彼此關係後,這個場景又再度重現。這次就真的親下去了。
(二)畫家想親吻小姐
雖然電影中沒有問到這個問題,但反過來說,畫家又是什麼時候想親吻小姐的呢?導演善常於使用比喻,而這部電影中,最精華的部分便是希臘羅馬神話中深情的音樂家奧菲斯(Orpheus)和他早逝的妻子尤麗迪斯(Eurydice)故事在導演由小姐口中重新詮釋。
到底為何奧非斯都已經快從地府中救出妻子,卻最後一刻忍不住回頭,無法遵守與冥王間的約定呢?
覺得下面這個圖片剛好可以反映三個人的回答。
年紀最小也最可能仍沉浸在浪漫故事中的女僕蘇菲譴責男方的自私,若是他不回頭,妻子就可以安然和他離開地府。畫家瑪麗安則覺得這是個藝術的決定,畢竟悲劇總是比較雋永。但務實的小姐伊洛斯的看法讓人耳目一新,即理性又不失浪漫,非常吸引人。
個人覺得畫家就是這時候愛上跟想親吻小姐的。
(畫家笑著笑著就覺得不妙要掉小姐坑啦!)
小結:
朋友總問我這部是悲劇還是喜劇,我都會回答不是悲劇,應該還算是個正向而美麗的故事,雖然不如華人熱愛的皆大歡喜,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畫家和小姐用幾天燃燒了一生的浪漫,已經是能得到的最好結局。
很開心能在電影院看到這麼美的愛情故事。神話及文學故事的比喻總是很能打到我,特別是這種女性角度的詮釋,總是讓人愛不釋手。讓女性不在只是藝術的客體,讓模特兒也是共同創作者。
題外話:
台灣最近魏如萱Ophelia這首歌的MV也是對於莎翁劇本《哈姆雷特》的重新詮釋,讓奧菲莉亞也有自己的聲音,也推薦給各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VUBQ1l8SU